來源:網絡 | 2018-09-06 11:19:17
人瀏覽
英漢語言表達差異之一為: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在
翻譯的時候,如果碰到長句,不需要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結構,可以采用分句法進行破句重組,將繁雜的英語長句譯為多個意義緊密相連的漢語短句,這樣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2006年的一道考題。
例1: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 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 of revealing 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
此句為一個主從復合句,包含由which和who引導的兩個定語從句,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如果按照句子原來的結構進行
翻譯,可能會譯成:
他的職責和必須承擔用盡可能明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作出決定的推理過程的責任的法官類似。
這樣的譯文極其拗口,定語過長,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第一個定語從句很長,考慮到漢語多短句,可以在第一個定語從句處采用分句法進行破句重組,可以譯為:
他的職責與法官相似,必須承擔這樣的責任:用盡可能明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作出決定的推理過程。
例2:I shall define him as an individual who has elected as his primary duty and pleasure in life the activity of thinking in a Socratic(蘇格拉底) way about moral problems.(2006年考題)
此句為一個主從復合句,包含一個由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從句部分較長,如果不適時進行句子切分,按照原句結構進行翻譯的話,可能會譯成:
我會把知識分子定義為選擇以蘇格拉底的方式來思考道德問題作為人生中的首要任務和樂趣的人。
事實上,這樣的句子定語部分過長,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我們可以以定語從句為切入點,采用分句法將其獨立開來,從而將一個復雜的長句分為兩個簡單的短句,可以譯為:
我會把知識分子定義為這樣的人,他選擇以蘇格拉底的方式來思考道德問題作為人生中的首要任務和樂趣。
下面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例3:On the other, 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in a manner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as 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2007年考題)
此句依然是一個主從復合句,包含兩個定語從句和一個由as引導的狀語從句,句式較為復雜。此時我們可以按照漢語的習慣,在which引導的第一個定語從句處采用分句法。同樣地,也可以在as引導的狀語從句處進行切割并將狀語提前,可以譯為:
另一方面,法律學科用某種方式將這些觀念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就好比記者們在報道和評論新聞時,與報道的出發點建立聯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