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 2018-09-06 11:03:11
人瀏覽
針對廣大考生,遇到材料作文后,不知如何去立意或者容易立意跑偏,我們結合幾道題目來給大家講解審題立意的技巧,掌握了技巧,寫作并沒有那么難。鑒于考試中,因為材料作文是比較愛考的,并且稍微難,所以,考研邏輯老師結合材料作文給大家講解如何審題立意。
【例1】
一心想學單請的年輕人走南闖北幾十年都沒能找到滿意的教畫師傅,他為此苦惱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門寺主持釋圓,釋圓嗜茶,聽完他的敘述,便請他畫一個茶壺和茶杯。年輕人寥寥數筆,就劃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極典雅的茶杯。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注入茶杯中。釋圓微微一笑,搖搖頭說:“畫得不錯,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錯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壺里倒水的呀,都是茶壺在上,茶杯在下的。”釋圓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這個道理呀!”
【解析】
首先,本題是材料作文,審形式后,這則材料需要考生通過審題自己確定確定觀點,所以是立論性論說文。審題后,接著我們來看如何去立意?在這里會給大家介紹立意三步驟:第一步,概括材料。材料中出現了兩個主體,年輕人和釋圓,主要講了年輕人要去求教畫師傅,但是都沒找到,而釋圓給年輕人指點了迷津,告訴它應該是茶壺往茶杯里倒水,釋圓以比喻的方式來給年輕人講道理。第二步,表明態度。那釋圓給出的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呢?材料中顯然表明茶壺往茶杯里倒水是正確的,作者持肯定態度。第三步,引申歸納。再結合這個年輕人的情況,他想學丹青,但是他都沒找到滿意的師傅,而釋圓說應該是茶壺往茶杯里倒水,年輕人想學丹青,茶杯代表的應該是年輕人,茶壺代表的是以前那些教畫師傅,說明年輕人之前把自己的位置放錯了,認為自己是茶壺。既然是想跟別人學東西,你是不是就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那這則材料的立意是不是跟謙虛有關?
立意:做人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
(論點)是什么:做人應放低姿態
(分論點一)為什么:(1)放低姿態,讓自己腳踏實地;
(2)放低姿態,發現別人的長處;
(3)放低姿態,可凈化社會空氣;
(分論點二)怎么辦:(1)正確認識自己;
(2)不能喪失原則。
【例2】
國外一家森林公園曾養殖幾百只梅花鹿,環境幽靜,水草豐美,又沒有天敵,然而幾年以后,鹿群非但沒有發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現負增長。后來他們買回幾只狼放置在公園里,在狼的追趕捕食下,鹿群只得緊張地本奔跑以逃命。這樣一來,除了那些老弱病殘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體質日益增強,數量也迅速地增長著。
【解析】
首先,拿到這個材料后,明顯它是材料作文并且是立論性論說文。同樣,審題后接著來看應該如何立意。第一步:概括材料。材料主要內容是有狼和沒狼對鹿群分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材料一開始寫狼沒有天敵時,用了一個轉折詞“然而”,說明鹿群沒有天敵數量出現負增長,一旦鹿群有了狼這個天敵后,數量就日益增長。這是我們對材料內容的概括。第二步:表明態度。那這則材料中通過引進狼,鹿群在狼的追趕下,數量增長了,很明顯作者對引進狼的這種做法是持肯定態度,第三步:引申歸納。那么,我們說狼和鹿之間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就是一種競爭關系。有了狼之后,就能驅動鹿群改變,也就是引進競爭之后,就會有良性發展。
立意:競爭促進成長
(論點)是什么:競爭促進成長
(分論點一)為什么:(1)競爭讓我們心存憂患;
(2)競爭讓我們發現不足;
(3)競爭讓我們超越自己;
(分論點二)怎么辦:(1)要對自己和競爭者有充分了解;
責任編輯:hll
關鍵詞閱讀